应用部署的演变
应用部署的演变
物理机时期
在信息技术的早期阶段,应用通常直接部署于物理机上。这种部署方式要求应用维护人员直接访问目标服务器,手动进行部署或更新,过程中涉及到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直接配置。
提示
所谓的物理机,类似于我们平时使用的台式机、笔记本电脑,都是由硬件和操作系统组成的,只不过用于服务的物理机通常具有更高的性能和稳定性(如服务器级别的CPU、内存、硬盘等)。
这种部署方式简单直接,但应用的部署和运行依赖于物理机的环境,并且如果在同一台物理机上运行多个应用时,容易互相影响。
虚拟机时期
虚拟化技术的概念早在1960年代由IBM提出,并在1990年代得到商业化应用,如VMware的出现。
虚拟化技术通过将一台物理机虚拟化为多台逻辑上的虚拟机,每台虚拟机都能运行独立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,从而实现了应用之间的隔离。这种技术大幅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部署的灵活性。然而,虚拟机的资源开销相对较大,启动和停止操作较为缓慢。
容器化时期
容器化技术的概念,虽然基于早期的FreeBSD Jails和Linux VServer技术,但直到Docker在2013年推出后才真正获得广泛关注和应用。这项技术提供了一种轻量级的虚拟化的方法,它能够将应用及其所需的依赖一同打包,在共享宿主机的操作系统核心的同时保持彼此隔离。
容器化技术极大地简化了CI/CD(持续集成/持续部署)流程。它不仅解决了“在我的机器上能运行”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,而且使得在CI/CD流程中容器的快速启动、构建、测试和部署成为可能,从而支持了快速迭代和更新。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加快了部署和运行速度,也促进了软件开发与运维实践的融合,进一步推动了DevOps文化的发展。
云原生时期
随着容器化技术的普及和成熟,云原生应用和微服务架构成为了发展的新趋势。
云原生技术利用容器、服务网格、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API等一系列现代技术,支持在复杂多变的云环境中高效部署和管理应用。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工具的出现,为管理大规模容器化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。云原生应用的部署和运行不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和操作系统,实现了更高的效率、灵活性和可扩展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