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: 商业的未来
免费: 商业的未来
(美)克里斯·安德森
林林总总的免费归根结底都表现为同一实质——让钱在不同的产品之间、人之间、现在和未来之间、不与钱打交道的市场和金钱市场之间转移。经济学家把它称作“交叉补贴”。
在整个交叉补贴的世界里,免费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下面四大类。
免费模式一:直接交叉补贴
什么免费:吸引你掏腰包买其他东西的商品
谁享受免费:以某种方式最后掏腰包的人
免费模式二:三方市场
什么免费:内容、服务、软件等
谁享受免费:任何人
免费模式三:免费加收费模式
什么免费:和付费版本相匹配的任何商品
谁享受免费:基本用户
免费模式四:非货币市场
什么免费:人们选择免费赠送的、没有寄希望别人付钱的任何东西
谁享受免费:任何人
通常而言,一家网站会遵循“5%定律”,也就是说 5%的付费用户是网站的所有收入来源。在免费加收费模式中,这就意味着在 20 个网站用户中,有一个是付费用户,其他 19 个都是免费得到服务的。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运转下去,是因为给那 19 个人提供服务的成本是相当低的,可以看作是零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(所有的经济学都有心理学的根源)来考量,如果我们能让消费者彻底抛弃头脑中“到底值不值”这样的问题,那么我们为之付出也是值得的。
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,但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。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,让我们误认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。为什么?我认为是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。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。我们选择某一免费的物品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。但是假如我们选择的物品是不免费的,那就会有风险,可能做出错误决定,可能蒙受损失。于是,如果让我们选择,我们就尽量朝免费的方向去找。
给一个商品定价还有另一个效果,那就是不管这个价格多低,都能减少免费拿商品的人数,而且人数减少的幅度还非常大。
免费也是一把双刃剑,它是最大化推广产品和服务的上佳手段,但如果这并非你的终极目标的话(Google 公司并不希望与会者吃掉的点心越多越好),那么就会产生反作用。正如其他强有力的手段一样,我们使用免费的时候也要慎重,以免产生弊大于利的后果。
这也是免费能和付费共存而且相得益彰的原因。两者能够和很多种消费者的心态合拍,包括那些有时间没钱的人和有钱没时间的人。对于那些对自己技能有自信因而想自己操作的人,免费可以行得通;对那些对自己技能没自信想买别人做好的成品的人,付费可以行得通。免费加付费就涵盖了消费者的各种心态。
商品化的信息(人人都能得到的版本)想要变得免费,而客户定制化(你得到对你而言独特、有意义的内容)的信息则想要变得昂贵。
充裕的信息想要变成免费的,而稀缺的信息想要变得昂贵。
能够以低价复制和传播的信息想要变成免费的,而那些边际成本高的信息则想要变得昂贵。
免费的问题在于它消除了市场中存在的所有价格差别结构。它倾向于造成一种‘赢家通吃’的局面,而非对各种产品区别定价。
这是边际成本经济的最初级形式——免费赠送那些分发成本为零的商品以提高商店里具有 40%利润率的商品价值。免费商品使付费商品变得更为有利可图。
这便是免费加收费模式的核心:其中一个版本免费,其他版本则是收费的。或者说,按照每个人的需求为其提供服务,依据某些人的支付能力获取收益。
在这样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世界,信息的充裕意味着其他某些事物的匮乏:被信息消耗掉的任何事物都处于稀缺之中。信息消耗掉哪些事物是相当明显的:它耗尽了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,因此信息的充裕造成了注意力的缺乏。
西蒙所言正是一条最古老经济法则的表现形式:“每一种充裕都创造出一种新的匮乏。”我们通常最为看重的是那些为数并不多的事物。
他在自己提出的、如今已经为世人熟知的“需求层次理论”中做出了如下解释:“一旦有其他(而且是更高的)需求出现,那么这些需求而非生理上的饥饿感将主导生物体。”在其“需求层次”金字塔的底部是生理需求,如食物和水;在此之上是安全;更高一层则是爱和归属感,而后是尊重;居于整个金字塔顶部的是“自我实现”,即对创造力等精神需求的追求。